"世界是平的"、"中国服务",堪称时下大连软件园内的"经典流行语"。两句看似不搭界的话,在大连软件园特殊的语境中,却有着共同的指向---软件与信息服务业。
《世界是平的》,是美国纽约时报著名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一本畅销书的名字。在软件园里流行是因为亲切:书里面有大连软件园,有
大连的软件及信息服务产业,还有大连的"软件市长";也是因为认同:信息化革命、网络化和全球化正在彻底改变世界,许多发展中国家得以在从未有过的平等格局中与发达国家同台竞技。
而"中国服务"的流行,则蕴涵着更多的责任。去年8月4日,国家"千百十工程"在大连正式启动。大连在第一个被授予"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称号的同时,也获得了一方有着篆体字样"中国服务"的印章标志;大连软件园因在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尤其是服务外包方面出色的业绩,毫无悬念地成了第一个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的示范区。
屈指算来,大连软件园已建园8年了。正是在这8年时间里,"中国制造"大规模向全球延展;也正是在这8年时间里,大连、大连软件园也在思考和实践着"中国制造"之外、另一种融入全球经济链条中的可能,将头脑中蕴藏的能量与智慧转化成一种更昂贵、更受欢迎的"产品"---服务。
8年的蓄积,让大连软件园开始以裂变的方式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2006年,软件及信息服务业的产值达到70亿元,将近全市软件及信息服务业总产值的一半;出口额达3亿美元,是大连出口额的2/3,更是国内软件园区中出口额最大的。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逐渐熟悉了大连软件园,人们对这些逐年攀升数字的兴趣已远不如另外一种关注:为什么大连软件园就能牵动出如此能量的裂变?大连软件园式的"中国服务"对这里的每个人、周边的每个人意味着什么?当"中国服务"在大连软件园实现持续裂变的时候,对这个城市又将意味着什么?
6000万元的基础建设投资与2亿元的年产值---1万平方米产业楼推导出"中国服务"价值。
企业将生产或经营过程中的某一个或几个环节交给其他公司完成,这种生产、服务的外包在以往经济活动中并不鲜见。但很多人没料到的是,当服务外包一旦和软件、通信等信息技术结合起来的时候,这种新兴的现代服务模式迅速成为西方制造业向海外转移之后出现的又一种经济全球化新的浪潮。
作为外资企业比例最高的国际化软件园区,大连软件园目前也是服务外包最密集的承接地,约有80%的企业从事着信息技术外包和业务流程外包。在这里,服务外包的景象俯拾皆是--
一位日本的客户想就产品质量问题打电话咨询厂商的时候,他也许不会想到,操着流利日语接他电话的女士其实远在大连;还有一群年轻的软件工程师,当他们按发包方要求开发出软件的时候,一点击鼠标,产品就这样轻松、顺利地输送过去了……日益发达的信息技术和不断延伸的网络,能让两个相距遥远的地区成为"邻居",也把过去远距离外包服务的巨额成本抹去了一大块。因此也不难想象,为什么选择离岸外包服务的国际企业总比例已经上升到45%。
从8年前的棚户区,到今天不断升值而且升值潜力巨大的新型绿色产业园区,大连软件园的建设者亿达集团董事长孙荫环算出来的一笔账,让人们清楚地看到外包服务巨大的产能--
服务外包产业楼是按照1:1的容积率建造的,1万平方米的土地能够建设1万平方米的产业楼,其建设投资、环境建设、设备和装修的费用加起来需要5000
6000万元。这要放在其他产业上,投资还远远不止这些,要收回投资需要更长的时间。
但软件及信息服务业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核心价值是由人来创造的,它的增加值是机械、装备制造业的4 8倍。按每人需占用10 -15平方米的建筑面积计算,1万平方米产业楼内可容纳800 1000名软件工程师,每位软件工程师1年可创造20-30万元的产值。如此推算,1万平方米的土地和产业楼1年就能产生约1.5-2.5亿元(均值2亿元)的产值。如果看看全球软件产业的发展业绩,这样的测算当属保守,众所周知世界第二大软件生产国日本的软件业人均产值已超过100万元。
与此同时,大连软件园还在创造着更多的贡献:据税务部门统计,软件工程师人均年纳税额已超过2万元,1万平方米的产业楼1年就能贡献约2000万元的纳税额。不光如此,大连软件园里还有人精确计算了每万平方米产业楼所消耗的能源,就算这些软件工程师不眠不休地工作,1万平方米产业楼1年所消耗的能源也仅仅为其他制造业的1/6。
无疑,软件园是每万平方米土地创造GDP、税收额最高的区域,是吸引投资最密集的区域,更是产业能耗最低的区域。
高附加值,低能耗,零污染,充分开掘人的价值,这就是大连软件园所展示的"中国服务"的魅力。这种全新"智力出口"裂变式的增长方式对绿色GDP的贡献,带给大连、带给中国的启示,也许已经超过了产业发展成就的本身。市长夏德仁曾这样评价,"大连试图通过发展软件产业和信息服务业,走一条低消耗、无污染、高产出、高科技密度、高信息密度的产业道路。如果大连能够在软件产业方面探索成功,那么对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无疑是提供了一个借鉴。"
1人投身服务外包带动5 8人就业--"中国服务"裂变后惊人的外围效应
大连市及大连软件园的决策者们一直抱着发展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的雄心。他们致力于各种创新:确立"官助民办"的体制是创新,建立软件人才培养体系是创新,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为软件人建设环境优美的生活家园是创新,但一切的创新都围绕着市场创新来进行,决策者们最终认准了一条路,要做大一个产业,必须主动融入全球经济链条,根据自身条件把握各种发展机遇,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实现持续规模增长。
抓住了核心的创新,也就能摸准全球经济发展的脉搏。现在,全球软件产值中的1/3需要通过外包的方式实现。盯紧日本的软件及信息服务业的外包服务市场,先确立中日软件产业合作战略门户的地位,进而拓展欧美等市场,市场战略目标也随之成为"大连,中国IT外包中心"。大连软件园的市场创新终于让国内外大企业的目光聚焦于大连的软件及信息服务业。近350家入园企业中有世界500强企业28家,IBM、GE、惠普、戴尔等全球最优秀企业与东软、华信、海辉等中国最大的软件出口企业共同缔造出大连软件业高速增长的奇迹。
事实证明,大市场环境下的创新催生了产业的创新,进而带活了人才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不仅让外包服务本身发生了裂变式的增长,其释放的能量也让其他地区及这个城市其他的服务业加快了运转的速度。
有专家认为,承接跨国公司服务外包是劳务输出的新方式,相当于在境内就实现了劳务出口。不仅有助于增加新的就业机会,而且有利于全面培养国际化高素质人才,通过消化吸收逐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现在,这个知识密集型的新型现代服务业几乎是张着大嘴来补充"能量",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了巨大的出口:几年前,人们还在为大连IT人才的"孔雀东南飞"而扼腕惋惜,而目前大连高校
IT及相关专业的学生有58%留在了大连;为了招人,大连软件园人才招聘团的足迹几乎布满了全国的高校,东北三省的高校对这个招聘团更是青睐有加,甚至说"学生的就业高峰就是大连软件园来招人的时候",到现在,东三省高校IT及相关专业毕业生有20 30%来到了大连。
大连软件园服务外包的蓬勃发展也加速了国际专业人才的流动,大量IT方面的留学人员和外籍人士陆续来连,其中有80%留在了大连软件园。印度人过去在大连很少见,现在人们在超市里经常能看到披着漂亮纱丽的印度女孩,软件园的工作人员说,十有八九是来做外包服务的。
这个现代服务业带动其他就业的外围效应也十分惊人。增加1名软件人才,就能带动5-8人就业,1万平方米产业楼内的软件工程师至少可以带动5000个就业岗位,这也当属保守估算,但就是这个保守估算,也使软件园成为解决就业量最大的区域。大连最富有的行业已从金融业变成了
IT行业,相关的服务业当然不会放弃这个巨大掘金机会。园区内一个世界500强企业1年可以为一家高档宾馆增加近1000个床位;越是智力密集型的产业越需要智慧的碰撞,中国国家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会、全球软件和信息服务高层论坛、嵌入式软件研讨会,还有行业内部论坛、企业内部会议等,这让大连的会展业应接不暇,也使商务旅游更加活跃。受益的当然还有餐饮业、零售业、出租车行业、地产业和物业,星巴克来到了大连软件园,麦当劳东北第一家得来速店也选择了大连软件园,很快形成了稳定的客流……关于"中国服务"再次裂变的猜想--发端于旅顺南路上的软件新城
一个科技含量高、国际化、现代化、知识性色彩突出的大连软件园,抓住国际外包服务的产业发展机遇,进而带动了大连软件及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使这个产业目前以每年50%的增长率加速运行。在这个征程中,处处可以感受到市委、市政府的有力推动,推行国际标准、扶持重点企业、创造人才环境、保护知识产权……在创新与坚守的相辅相成中,终于迎来"中国服务"第一次裂变式的腾飞。
大连软件园及大连的软件产业及信息服务业的再次腾飞会给我们这个城市带来什么?对此,市长夏德仁曾多次阐述:我们正处于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期,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使得一些外包业务向中国转移,我们一定要把大连的服务外包业务认真做好,因为这不仅有利于我们国家贸易条件的改善,有利于出口结构的调整,带动我们国家产业的升级;对于我们的城市来说,也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大连是个重工业城市,老工业基地振兴之后,我们除了改造传统产业之外,也在积极地推动新型产业的发展。在新型产业之中,大连一直把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尤其是把软件外包、服务外包作为一个战略性产业予以推进。大连很有希望成为"世界的办公室",大连更有信心将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做成大连的第一支柱产业……
有准备才会有信心。为了大连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2003年,市委、市政府就作出了一个超前的决策,在风景如画的旅顺南路两侧规划、建设软件产业带,在这里,大连软件园的发展空间将再次得到扩容。按照相关规划,大连软件园二期工程又将成为带动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的强大引擎,在这里,将投资180亿建成450万平方米的软件产业设施,未来5-10年,这里将聚集800 1000家 IT企业,实现年产值600-800亿元,出口超过10亿美元,从业人员达到20万人以上,软件园二期将成为东北亚软件及信息服务中心。
目前,大连软件园二期工程正在按照全面推进:由大连软件园股份有限公司和新加坡腾飞集团合资共同开发大连软件园二期龙头项目--大连软件园腾飞园区,一期建筑面积达10万平方米的11层写字楼和一个配套设施中心将投入使用;50万平方米的东软国际软件园已开始动工;金川花园交付使用,黄泥川区域居民回迁已全部完成;河口湾填海围堰工程全面开工……
清华大学一位知名学者李明志曾这样评价大连软件园:就像人们谈起印度,就想到软件,就想到班加罗尔一样,如果大连能整合优势,全力扶持大连软件园,让软件园在海内外建立自己的品牌和信誉,那么受惠的绝不仅仅是大连软件园,它会使这个城市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
让我们暂且按照目前的方式,来猜想几年后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中国服务"的再次裂变:我们在国际服务外包市场上将更加如鱼得水,逐渐向外包的高端流程挺进,赚取更高的附加值;我们还会将目光转向国内,因为服务外包市场不仅在发达国家,国内的服务外包市场也开始显现巨大的潜力,经过在国际服务外包市场中的历练,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IT企业以更成熟的方式开拓国内市场;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我们的传统产业及其他服务业将随着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外包的拓展而得到逐渐提升;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还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领悟创新机制、开发创新产品,以求自我积累,实现自主创新,具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也会层出不穷……当从业人员超过20万人时,连带家属与配套产业的从业人员将达到50-60万人,这将对大连人口结构将构成形成深远的影响。
不难想象,在这样一个强大产业和大批高素质从业人员的牵动下,一个集软件、健康、环保、旅游、人才培养为一体的新型软件城将逐渐崛起,大连成为智慧城市的理想就会化为现实。
从大连到日本、从大连到韩国、从大连到美国、欧洲……"中国服务"的确让大连和世界的交流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平坦"。但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绝非零风险,大连及大连软件园的决策者们意识到,大连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目前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些挑战分别来自于人才供应短缺、成本控制和信誉体系建设的缺欠。虽然大连软件园、大连软件产业及信息服务业的软件人才每年净增不少,但目前软件园内的跨国公司人才需求却在成倍增长;成本控制问题也随着人才供应压力的增大而凸显;没有一个完善的信誉体系,一些国外企业就会因为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而疑虑重重。
为此市委、市政府郑重做出承诺并迅速付诸实践:启动建立全国型IT人才大型实训基地,尽快培养出大批人才为企业所用,使人力资源成本升高的状况得到缓解;投资兴建软件工程师公寓,解决软件人才的生活成本问题;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各类质量评估和认证,将个人信息安全保护认证推向深入和成熟……
根据相关测算,2009年,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服务外包市场规模将达到4323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7.9%,这将为"中国服务"提供更大发挥的舞台。高效益、高质量的"中国服务"将带领软件园、软件业和软件城,开始一次又一次裂变式腾飞。然而,平坦的世界从来就不是别人铺好的,即使在相对平等的格局里,机会也不会被白白赐予。要让"中国服务"真正崛起,还需要我们自己去抚平沟壑。
|